4月12日,長沙市中心醫(y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yī)院)腫瘤科靜療護理團隊首次應用“3CG磁導航定位技術”,僅用20分鐘精準搭建生命通道!從此,復雜病例的靜脈治療不再是“盲人摸象”,正式跨入靜脈智能導航時代!
在靜脈血管里安裝“GPS”定位 護士有了一雙“透視眼”
75歲的黃剛(化名)是一名晚期結腸癌老年患者,他體形消瘦、腹腔積液、胸腹腔壓力高,傳統(tǒng)心腔內電圖導引定位技術難以滿足需求;56歲的胡金安(化名)是一名終末期肝惡性腫瘤患者,長期臥床,血管條件極差,既往多次PICC置管過程中遭遇送管困難,導致導管難以到達預定位置。4月8日,腫瘤科靜脈治療團隊在朱霞護士長的帶領下,依托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僅用20分鐘便順利完次PICC導管置入,術后影像學驗證顯示導管尖端精準抵達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理想位置,患者全程無不適反應,次日便順利開展化療、免疫等治療。
朱霞指出,以往這類患者從置管到拍片確認導管尖端位置,往往要經(jīng)歷“置管室-影像科-病房”的多次轉運,整個過程耗費近2小時。若導管出現(xiàn)異位,還需更多時間進行調整,不僅影響了患者治療的及時性,還可能增加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不僅解決了胸腹腔積液患者因解剖結構改變導致的定位難題,更為淋巴瘤、肺癌等需長期輸液治療的患者提供了全周期血管通路管理方案。
什么是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
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被譽為“血管通路的GPS”,通過三維電磁場實時追蹤技術,結合患者個性化血管解剖結構,實現(xiàn)了導管尖端位置的毫米級精準定位。
操作過程中,置管者可同步通過顯示屏直觀觀察導管走向,動態(tài)調整路徑,大幅提升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同時有效規(guī)避了傳統(tǒng)盲穿或超聲引導的誤差風險,為患者提供了高效精準的置管體驗。該技術適用于血管條件差、凝血功能障礙或需反復置管的患者,其零輻射、高精準、可視化的特點,能最大限度降低并發(fā)癥風險,提升患者就醫(yī)體驗,尤其對于危重癥患者,該技術的使用能快速為患者搭建生命通道及時接受治療,降低藥物外滲風險。
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優(yōu)勢有哪些?
- 精準實時定位,實現(xiàn)尖端位置可視化。傳統(tǒng)PICC置管依賴臨床經(jīng)驗與超聲引導,但對于血管迂曲、水腫或解剖異常的患者,導管尖端易異位,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通過腔內心電圖實時監(jiān)測與磁場感應成像雙結合,使得PICC導管尖端位置可視化,更精準地實時定位導管尖端在體內位置。
- 無痛少創(chuàng),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傳統(tǒng)穿刺需反復調整導管位置,患者需長時間保持固定體位,易引發(fā)不適。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通過實時成像精準引導導管走向,大幅縮短操作時間,減少血管壁損傷,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大大降低。
- 降輻射負擔,醫(yī)患雙受益。傳統(tǒng)X光定位需多次掃描,輻射暴露風險高。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依賴電磁信號與腔內心電圖,醫(yī)患雙方均減少了輻射危害,尤其為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此項技術在長沙市市級醫(yī)院的率先開展標志著醫(yī)院靜脈治療領域邁入“智能精準導航”時代,從經(jīng)驗導向到科技賦能,3CG導管尖端定位技術的應用是“精準醫(yī)療”理念的生動實踐,為血管條件復雜、需長期化療的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精準的生命通道解決方案,提升了廣大患者的就醫(yī)體驗。
(通訊員 鐘艷 朱文青)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田從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jù)。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wǎng)絡作者投稿發(fā)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fā)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